
据美国《防务观察》9月12日报道,日本防卫省下属的采办、技术与后勤局(ATLA)首次在海上完成了电磁轨道炮的实弹试验,并成功命中远程目标。 这款轨道炮安装在海上自卫队的试验舰朝风号上,试验时间从6月持续至7月,为期两个月。 ATLA披露,其轨道炮发射速度达到每秒2500米,远超现代坦克炮1750米/秒的水准,具备极高动能,首次具备对靶命中的实战意义。 美媒指出,与日本相比,美国轨道炮项目几年前因进展缓慢、成本高昂等原因被迫叫停,现在日本取得进展,可能为美军带来第二春。 考虑到美日军事技术一体化的传统,日本很可能将轨道炮成果部分或整体转让给美国海军,帮助其绕过原先的技术瓶颈。
轨道炮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磁力推动金属弹体高速发射,取代传统火炮的火药推进方式。 它通过两根金属导轨之间的电流产生强大电磁力,推动一块滑动电枢与弹体加速,发射出超音速动能弹。 由于无需火药爆炸,轨道炮具有低成本、高速度的特性,发射物本身仅是一块形状规则、密度较高的金属块,完全靠动能撞击目标并造成毁伤。 这类动能弹成本极低,不含炸药或制导系统,可批量制造储备,在理论上适用于舰载武器、岛礁火力点、无人平台等多场景部署。 在实战中,轨道炮可用于拦截高速导弹、击打蜂群无人机、压制敌方轻型舰艇、瘫痪岸基通信设施,尤其适合在电子干扰严重、密集火力覆盖需求大的作战环境中补位使用。 其短板同样明显,轨道炮极度依赖供电系统,每次发射需瞬间释放上百兆瓦能量,远超普通舰船供电能力,导致难以实装。 而且炮管磨损严重,每发都会对轨道造成不可逆损耗,实际寿命极短。 再一个则是,弹道稳定性差,无法自导,仅依赖火控系统提前量打击目标,命中精度随距离快速下降。 此外,轨道炮不具备超视距能力线下配资平台,只能在几十至百公里内作战,在现代千公里作战圈背景下,只能发挥功能性作用。
从技术全貌和系统成熟度来看,中国在轨道炮领域的整体进度明显更胜一筹。 早在2018年,中国在一艘072型登陆舰上安装了疑似轨道炮原型装置的画面首次曝光。 此后几年,中国在轨道炮领域不断有专利文件公开,涉及电源系统、电磁发射结构、动能弹稳定性、舰载安装布局等多个关键环节。 据外媒推测,中国已完成地面测试、舰载实弹发射,部分技术更被转化应用到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中,形成电磁全链条平台技术优势。 一旦部署形成规模,中国将在亚太海域形成一张高密度、低成本、极难拦截的区域压制武器体系,这是日本目前无法比拟的。 与之对比,美国轨道炮项目自2005年启动,曾风光一时,目标是打造超200公里射程的海上杀器,但在2021年正式宣布中止,原因正是供电系统不成熟、炮管寿命太短、弹道精度难以保证等现实瓶颈。
总的来说,轨道炮既是技术竞争的高地,也是战术对抗的新变量。 未来如果日本和美国联合部署轨道炮,尤其在第一岛链周边形成动能火力封锁点,将对中国舰艇的中近距离机动构成干扰。 对此,中国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系统应对。 第一,在战术上坚持远距压制原则,不让敌方轨道炮平台进入作战有效范围。 利用东风-17、鹰击-21等高超音速武器,在300公里外精准摧毁轨道炮平台; 第二,在技术上研发电磁扰流装置与等离子弹道干扰器,部署于舰艇周边或重要岛礁,通过电磁扰动干扰轨道炮弹道,使其脱靶。 同时可以加快激光武器小型化进程,对来袭动能弹进行末段削弱拦截; 第三,在防御体系建设上线下配资平台,将轨道炮视为廉价杀伤弹对待,以低成本诱饵目标吸引其弹药,诱导其射击失效。 总之,短期内,轨道炮并不具备战略意义,战术意义也相对有限,中国在技术领先的背景下,应对起来也更加自如。
兴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